(相关资料图)
“为什么非要给偶像打榜?”“他需要我来守护啊!榜单对偶像很重要,排名高,商单就会多,他的事业发展也会更好。我可是死忠粉,绝不‘白嫖’。”这是近期发生在黑龙江省某医院外科诊室里的一段对话,一方是今年16岁、正上高中的女孩魏婷,另一方是她的爸爸。此前,魏婷因为偷偷拿走家里上千元钱准备给偶像打榜,与父亲发生争吵推搡导致两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7月21日《法治日报》)
像魏婷这样的未成年人不理智追星现象并不少见。在“数据比实力更重要”的渲染下,为了让心仪的偶像顺利晋级、走得更远,花钱集资送偶像出道、为偶像刷榜冲人气等行为,成为粉丝群体的常见操作,其中不乏“学生粉”。而可悲的是,这些被收割“韭菜”的孩子们,一边偷偷拿走家人的辛苦钱完成“爱的供养”,一边还对劝阻的亲人喊着“他需要我来守护”——当追星从追人格、追作品变成打榜做数据、刷好评,追星早已荒腔走板。
正如媒体调查发现,不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也不论校园内外,未成年人粉丝不爱学习爱追星,把成千上万元资金用于打榜和投票,甚至还为了维护偶像形象与其他明星的粉丝争斗,举报、互撕、人肉、网络暴力等行为频频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表现出规则意识不强、对不良习性接受度更高等特点。比如,为参加偶像的签售会而逃课,以交书本费等为由向家人撒谎要钱,因追星与同学、网友争执吵架等等。
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和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包括督促平台优化产品功能、升级管理策略、取消明星榜单、完善粉丝群圈管理、规范应援集资行为、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活动,要求明星对粉丝团负责、不得诱导粉丝消费等,这些都旨在杜绝青少年粉丝变成明星、商家的“韭菜”。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家平台虽设提醒,但并无实际机制限制未成年人打榜和投票,青少年“打榜式”追星乱象仍屡见不鲜。
遏制青少年“打榜式”追星,还亟须给相关责任主体系牢监管“紧箍咒”。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网络信息传播和互动规则,持续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坚决斩断围绕打榜做数据等所形成的产业链,使不理性追星行为丧失利益驱动。同时,加大对相关平台、明星经纪公司、“大粉”等群体的监管力度,对于不能落实“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打榜和投票”等规定的,要依规进行惩治,提高违规成本,让相关责任主体得不偿失。
“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打榜和投票”,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应有之义,是遏制未成年人“打榜式”追星的治根之策,平台、家长、学校、粉丝群圈、明星等都要为此尽力尽责、守土有责。比如平台要建立常态化预警和粉丝引导机制,不给打榜做数据、刷好评提供机会;学校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家长要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严防孩子偷偷拿钱进行“爱的供养”;明星也要主动引导粉丝合法理性追星。
总之,遏制青少年“打榜式”追星,各方都要拿出真招实招,共同系牢念好监管“紧箍咒”,避免未成年人产生孤独感转向网络寻求慰藉,走向疯狂追星、病态追星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