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少民 李嘉毅
(资料图)
王东坡的猝然离世,让原本30日31日还在天津跟他讨论航空发动机裂纹形成的原因,并约好4月2日一起在上海参加研讨会的李晓光无法接受。在李晓光看来,王东坡教授就是“一门心思解决实际问题”,至于能不能发论文、有没有什么利益,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这次也不例外,找到他后,他就一直在想办法。“我们和高校设立了一个特种焊接方面的联合实验室,王老师是我们学术委员会的委员,遇到焊接方面的难题我们都找他。”
他也最终倒在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路上。在王东坡教授逝世后,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发来的唁电写道:“超声冲击强化、焊接结构寿命预测等多项技术成果应用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中,助力战鹰飞翔。王教授担任黎明公司焊接联合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为航空发动机焊接技术的发展规划、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审议等殚精竭虑、贡献智慧,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解决航空发动机关键构件的焊接难题奔波……”
4月3日上午9:45,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学分委员会秘书长董莉给他发来微信:“王老师,标准发布了”。只不过,这条信息,再也得不到回复。
董莉所说的标准,即编号为“GB/T28896-2023”的“金属材料焊接接头准静态断裂韧度测定的试验方法”2023年修订版。
事实上,在关注焊接技术实际工程应用的同时,王东坡教授也非常关注工程中的理论问题以及编制相应的国家标准来指导更多的工程应用。在他的主导下,早在2012年,“GB/T 28896-2012”即“金属材料焊接接头准静态断裂韧度测定的试验方法”标准纳入国家标准;2016年,“GB/T 33163-2016”即“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 超声冲击处理法”也纳入国家标准。
提到王东坡,他的同事同行以及企业合作者常会提到一个词:不知疲倦。吉林大学教授赵小辉是王东坡的学生,他会劝赵小辉“一个人太累了,会垮掉的。”但他自己却像一台永动机一样,仿佛永远不知疲倦。
在王东坡的科研计划中,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东北一隅正在建设的工程中心让他充满期待。工程中心有两个实验水池,是他计划继续开展水下焊接和全尺寸疲劳评价测试而设计的;而入门处的一件“大块头”实验设备则是他准备开展大型结构的疲劳及寿命评价而设计的实验台,有了它,就可以开展如港珠澳大桥等大型桥梁的桥面板疲劳试验。
教书育人如父如兄
“如父如兄,亦师亦友,来生再做师徒。”
“您是我们的骄傲,愿我们也曾令您骄傲过。”
“从未在上海见过这样的雨和闪电,师恩铭记,永远是王老师的学生。”
“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风风火火,一丝不苟,忧庙堂,念学生,时常能听到对国家发展、科技拓新深入的思考,做实事以谋国家昌盛,永远是大王组的学生。”
……
王东坡离世后,他的学生们纷纷在朋友圈悼念他。而谈到王老师,每位学生心里都有一个思维极为活跃、纯真爽朗、勤勉不懈、做学问一丝不苟、对学生关爱有加的恩师形象。作为研究生导师,王东坡在2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带过60余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已经毕业的学生如今大多已是国家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骨干。
去年刚刚博士毕业的梁行手机里存着几张王老师生前珍贵的照片。一张是拍摄于2020年9月11日中午的照片。恰逢教师节期间,王老师带着课题组的几位学生去青岛出差,为了高铁行业材料准入标准设定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讨论对接。结束了当天上午的讨论,就在梁行在前台办理退房手续的短短几分钟时间,他转身看到了已经仰在沙发上睡着了的王老师,并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另一张照片是他2022年毕业典礼的照片。在这张合影照片上,有很多导师和学生,大家几乎都是面对镜头微笑着,只有王老师侧着头,目光仿佛落在他的身上。“那一年,我是王老师唯一的博士毕业生。他笑着在看我。”梁行说,这让他每每看到这张照片都仿佛感受到了王老师的鼓励。
梁行的手机里也珍藏着王老师指导他做科研的聊天记录以及王老师在他的毕业论文上留下的手绘图和计算过程。
2022年3月30日,从晚上9点一直到凌晨,王老师和梁行都在预定的线上会议室里讨论问题。时间已是深夜,在结束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讨论后梁行嘱咐王老师早些休息后就睡觉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等到他早晨8点多醒来时,却发现王老师从早晨6:29分就开始给他发消息,并陆陆续续发到7:19分。这些消息中,有很多条都是王老师手绘的示意图照片以及他对这个问题内在机理的详细分析,显然王老师一晚上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读博士生许晓晗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和王老师见面的许多“意外”。前一天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王老师,很快就收到了他面谈的邀请。时间约在了北洋园校区周末的下午,当时办公室就他们俩,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聊完后,王老师听说他要回卫津路校区就随口跟他说,一起回。让晓晗意外的是,王老师的一起是一起坐公交,而在公交车上他们又聊了将近一个小时。
赵小辉2012年博士毕业刚到吉林大学工作时,因为吉大之前没有这个方向,所以科研起步非常困难。王东坡以项目的形式为他争取到了第一笔20万元的经费,给了他科研启动经费。如今,赵小辉在吉大早已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团队,也已经成长为学术界的一颗新星。但遇到人生中重要的事,他依然习惯于请教王老师。就在王东坡去世的前一天,赵小辉还给他打电话听取老师对于他参评某项人才称号的意见。“王老师跟我讲,最重要的事还是把科研踏踏实实做好,别把人才称号看得太重,要做有用的科研。”赵小辉说,他做科研的风格就是受王老师的影响,至今他还记得求学时王老师几乎从未在晚上10点之前离开实验室,和学生们一起抱着一百多斤的焊接件放到冰冷的液氮中做实验。“那时候,实验条件很艰苦,他干了,我们就跟着干了。”“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只要学生有话题他就能滔滔不绝地聊下去。”“他随身带着计算器,我记得有一次做一个力学的计算,他就坐在学生的办公室里,算了整整一个下午。”
如今在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王婷是王东坡第一个研究生。回忆起恩师,都多细节历历在目。“他生活上大大咧咧的,但做起科研来特别细,也不怕麻烦。我记得有一次已经很晚了,别的老师都走了,他还在实验室磨超声冲击设备用的陶瓷片,反复磨得非常平。我上学时,他带我跑加工厂,一遍遍地调参数做实验。”王婷回忆,做实验时他听王老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一个实验数据都要站得住脚”,而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是王老师带着大家亲自做出来的。
王东坡今年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朱奕瑶则常会听到王老师不经意跟大家说的话,“你们把项目做好了,不仅仅是节省巨额费用的问题,更是防范重大工程风险的需要。技术做好了可能就是为国家节省成百上千万资金的事。”
在学生们的眼中,王东坡是典型的“工科男”,不太善于口头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但对学生的关爱却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中。有时候,他也会跟学生们讲一些“大道理”,但更多的却是身体力行。
“王老师很忙,电话特别多。有时候他正在跟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有电话进来,他总是说上一声‘我这有学生在,一会再说’,挂掉电话和我们继续讨论。有时候我们打电话过去,他正在忙也会解释一下,并稍晚给我们回过来。”
“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给我们挨个打电话。他买的消毒用品、口罩和一些药品到现在放在实验室还没用完。疫情期间,他住校的单人床还在小会议室里。”
“我们做焊接实验噪音比较大,中午的时候他都会催促学生赶紧回宿舍休息一会,而他自己把两张凳子一并凑合着休息一下,就继续工作了。”
“有一次出差赶行程,可能是感慨于一路的波折,王老师当时跟我说了一句话:科研上总会有些不如意,人生即使有再多的困难和不容易,也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努力下去。”
“有一次他和我们在校的几位博士生吃饭,跟我们说大家以后到工作岗位上都好好干。让我们相信他,我们的一生会过得很充实很有价值,不会经历什么贫穷困难,因为在读博期间培养出了很好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吃苦,能认真做事情。不要去想投机,去追求什么大富大贵,他说这也不可能。你们只要踏踏实实做,靠咱本专业是没问题的。”
……
不仅对于学生,对于课题组的其他教师,王东坡也是竭尽所能地提供帮助。
有人会认为王东坡和企业联合做了那么多横向科研项目,一定有很多钱。但事实上,他把科研经费的结余都用于推动焊接学科发展等方面。2009年底,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王颖到天津大学任教,因为在博士期间做的课题主要是真空钎焊,而天津大学当时并没有这一方向。王东坡从学科发展的高度,认为钎焊作为三大焊接方法之一应该支持建设。他拿出了自己课题组结余的120万元资金购置了第一台大型真空钎焊试验设备,开启了天大焊接在钎焊方向研究的新篇章。
2019年3月,王东坡的妻子郑虹在朋友圈引用了一篇介绍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的文章,颇为自豪地说道:“第一张照片:水下焊接,是我家王老师他们科研团队干的。他说九百万没白花。”但事实上,水下焊接的科研项目是王东坡争取来由程方杰老师牵头的。“项目做不好他担责任,但有了成绩却是我的。”程方杰老师说,作为团队的带头人王东坡为了学科的发展从来不在乎“你的我的”。而在他的带领下,天大的焊接团队也从他刚接管时的十几个人发展为现在的三十多人团队。
王东坡曾担任过一段时间天大材料学院的副院长。很多人会认为,当官了,为自己和团队谋福利更方便了。但事实却是,他主管学院的科研工作,学院的科研总经费从2014年到2022年增长了两倍,但他却从自己课题组的项目经费中拿出来二三千万元为学院添置实验设备。这两年,他更是把自己的教授办公室让出来给学生当办公室。卸任学院副院长之后,他不出差的时候,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就到组里其他老师的办公室随便找个地方打开笔记本电脑处理工作,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
结语
王东坡猝不及防地结束了他忙碌的一生。生前,他每天都在赶时间;离世后,他的手机依然响个不停,只是再也没有人接起和回复。
妻子郑虹平时问他最多的问题就是“回家吃饭吗?”而这次,他电脑包里的两盒小点心没有拆封——他依旧没顾上吃晚饭。而他那随身携带的计算器,也再也没有人随时拿出来做计算了。
4月4日晚,团队的几位老师带着他的骨灰开车走过了他奋斗过的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第1教学楼、第25教学楼,以及北洋园校区第31教学楼和他心心念念的工程中心。此时已是晚上23时,学生们在他途径的路上默哀告别。那个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大嗓门的王东坡,那个仿佛永远充满热情、永远不知疲倦的王东坡这次是真的不会笑眯眯地推门就进了。